兰陵路拆迁,我们记录下兰陵路最后的样子

巴公新房子新区老城改建的最新消息是一年前收到的,颍川路的墙是在11号一夜间修出来的。
从颍川路到密切合作路,栅栏早已将这新地区围起几圈,总算,他们要跟颍川路致意了。

在被征税的565户里,有整整一千来户街上店面遭遇着Quillebeuf北迁的难题。
他们走进颍川路,预备赢回那些老字号最终的模样,挥别几段旧时光。



颍川菜市场是两把非常大的伞,扛起了菜市场摊贩、临街店面和颍川路的甚或住户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。
现如今41年的天数往后,这把伞早已开始渐渐向上塌缩,而伞下的人争相散去,不得已Auzon。

·崔阿姨·
进入菜市场,这里还是和往常一样人来人往,只是一说起征地的事情,大家都开始皱起眉头。
崔阿姨在颍川菜市场卖菜早已有20年,突然通知要搬走,崔阿姨还没有具体的计划,菜市场有人提议大家一起重新选址再开一个菜市场,一部分人早已加入,只是离开颍川路如何从头开始,大家都没有眉目。
崔阿姨有些犹豫,她还在观望,或许到时候会出现新的转机,有些人想让政府帮助菜市场选址北迁,但更多人并没有抱太大希望,只能靠自己。

·张阿婆·
话传开后,渐渐地有不少人围了上来讨论着菜市场的未来。
张阿婆是附近住户,今年早已85岁,和那些菜市场的人早已熟识,对于她而言,在菜市场买菜早已是她人际交往的一部分,她的日常生活很大一部分都是围绕着菜市场展开,如果菜市场消失了,她觉得自己也被抛弃了。
我在这里买了一辈子的菜。说着说着,张阿婆眼眶泛红,随即哽咽。

·菜市场的店主老板们·
舍不得是这把大伞下的人共同的心情,但更多的是对不确定的未来充满了忧虑。



常年排在武汉牛肉面馆榜首的顶好牛肉面,在武汉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。
这家面馆早已开了40年,是颍川路上最大的明星,但他们去的时候,店里只有一两个客人,异常冷清,店员坐在店里显得有些无所事事。
顶好和周围店面一样,早已没有了往昔的热闹。

李阿姨早已在面馆工作了20年。她说早在年前听说这里要征地时,店里就在吉庆街开了分店,为迁店做预备,但不管是人流量还是便利程度,吉庆街都和颍川路没办法比。
对于这种开了几十年的老字号而言,另起门户远远不是换个地方那么简单,40年的天数下来,顶好早已在颍川路落地生根。



顶好尚且如此,其他店面的生意也就更加惨淡了。
张阿姨的腰花面馆早已开了11年,她靠着这个小店支扛起了一家人的日常生活,颍川路的客流量,让这间小小的店面充满了生机,这让她对曾经的颍川路颇为满意。
但现在因为门口的一堵墙,张阿姨心生诸多抱怨。张阿姨跟很多人的想法一样,没人愿意搬走,收入受到影响是他们最不能接受的事情。

·张阿姨和郑阿姨·
但征地早已是箭在弦上,不得已发,而眼前的这堵墙,也将成为她们在颍川路最终的记忆。
这次征地,相比于开了十年的老字号,一些刚开不久的新店损失要重得多。一旁的郑阿姨3年前盘下一个门面开超市,十几万的转让费,本以为能够靠着颍川路的红利回本,却没想到疫情暴发了,还未等疫情彻底结束,这里又要征地了。

郑阿姨无奈地说:没那个运气。



新修的栅栏将店面和街道隔开,里面的过道刚好够一个人行走。没有生意,不少店面老板坐在门前聊天,把店面门口短暂的变成了自家院子。
李大叔就是那些人的其中之一,13年来他一直卖鲜花水果,顺便提供殡葬服务,现如今店内的货物早已所剩不多,有不少货架早已清空,他没有进货的打算,只等着卖完就走。

李大叔的店面和旁边的两家店面同属于一个房东,听到征地的最新消息后,他们预备联系房东谈谈补偿的事情,但房东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。



此次征地改建,从颍川路到鄱阳街、密切合作路,栅栏也刚好沿着街道将这块地区围起了几圈,而改建施工队的食堂就在鄱阳街的一侧。
刘阿姨的蜂蜜店就在施工队食堂的旁边,家中四代都是养蜂人,这十年来采集的蜂蜜大都从这间小店里卖出,渐渐地积攒了一大批自己的老顾客。

为了能够赢回那些主顾,她决定暂时继续开下去,好让大家都知道店面的新去向,但能不能继续保持联系,刘阿姨的心里也没底。



走进密切合作路上时,不少店面都早已拉上了卷帘门,剩下的则在栅栏上贴着正常营业的牌子。
一块纸板上写着裁缝店三个字,走进去才发现是一个极其狭长的通道,另一头就是小区院子。

裁缝店的阿婆在妹妹给她的这个小门面里做了11年的裁缝,来找她缝衣的基本上都是周围邻居,大多都是一些老人,很大程度上,这个裁缝店满足了许多老人的日常生活需求。
但阿婆说,等这里拆了后,她就退休了。



老二车行的罗老板并不像其他商家那样担忧征地。
这儿拆了,我就把店就搬到对面去。罗老板指着旁边的另一个小门面说。这两个门面都是他父亲的新房子,压力自然也就小很多。
车行开了20年,早已成为这个地区必不可少的修理铺,搬到距离不过数米的新店面并不会影响到他的生意,那些老顾客来这儿,还是能够找到他。

▁
颍川路上像那些十几年的店面比比皆是,如果不是征地的话,他们大多会在颍川路一直做到退休或者一辈子。
只是现如今遭遇搬离,对很多人而言意味着很可能要换个活法,有心无力带来的沮丧充斥在那片角落。

对于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,没有什么事会一成不变的。不管是10年20年,还是40年100年,所有事物终究逃离不了消亡更迭。
而人能够留下的只有记忆,他们留下颍川路的一些影像和信息,等到10年后,你再次路过颍川路时,或许会闪过十年前的时光。


editor 编辑·茶孔多
photographer 摄影·赵凯文
designer 设计·44

「关于颍川路,你的记忆是什么」
最新评论(0条)